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 ——记吴以岭院士络病理论研究历程
学科是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基础。中医络病学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组成部分,由吴以岭院士带领的多学科科研团队,围绕重大疾病需求,将传承创新中医原创理论与前沿交叉学科相融合,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创建并发展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中医络病学。纵观两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仅形成三个里程碑发展,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疾病及内伤疾病的辨治总纲,“络病证治”微露端倪;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但始终未形成系统理论,因此清代医家喻嘉言提出“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也感叹“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后世关于络脉治疗虽有验案,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命题。遵循两千多年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吴以岭院士践行了“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和“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成为新时期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典范。(1)在理论创新方面,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方向,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为络病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临床实践方面,建成现代化综合性、非营利性三级甲等中医院——河北以岭医院,其中吴以岭院士创建的心血管病科列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