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后,养生划重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的到来,意味着冬去春来,冬雪渐成春雨,干燥的天气渐渐被潮湿所取代。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将要来临。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雨水节气应该着重“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而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情志调养和起居生活调节。饮食调节雨水节气,湿气渐升,容易造成腹胀、腹泻等症,所以应侧重于调养脾胃、祛风除湿,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吃红枣、山药、莲子、红薯等,同时应减少酸性食物和油腻食物的摄入。情志调养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也就是说,人过度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因为低落的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使消化系统肌肉活动失调,造成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症。因此,雨水节气的情志调养至关重要。我们应尽量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的状态。若遇到不顺心之事,争取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所谓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