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西维来司他钠
  • “国家集采药品专柜”现身药店!一批降价药来了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成为全国首个政府搭平台、促对接,实现集采药品进药店销售的地市。目前,淄博已有387家零售药店可购买到国家集采药品,不少药店已设置“国家集采药品专柜”。“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府‘搭平台、促对接、保供应、强监督’作用,着力加强中选厂家、商业配送公司、药店三方协调机制,让更多的药店加入集采药品销售中。”淄博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汉明说。  实行“四统一”  此前,国家集采前四批157个、山东省集采一批39个品种已落地淄博,与原采购价相比,中选药品分别降价54%,67.3%。  按照现行规定,药店进货时无法享受医院的集采价格,部分药品医院和药店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这导致了部分购买需求只能“回流”到医院,患者只能选择排队去医院门诊开具低价的国家集采药品。  为打通国谈药品入院“最后一公里”,淄博开展“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先期,淄博市医疗保障局多次召开相关负责人座谈会、供应协调会,强化与药店、中选生产企业、配送公司的衔接配合,确保药品按时足额供应。  对于部分品种的“短缺药”,也将严格执行登记制度,确保满足患者的实际购药需求。最终,淄博市167家药店报名自愿参与,范围覆盖各区县。一周后,参与的药店数量提升到了387家。  参与的零售药店按照“四统一”模式销售——统一参照中选价格或进货价格销售;统一在药店显著位置设置销售专柜;统一采取双标签公示药品价格,据了解,药品附有集采药品中选价格标签与销售价格标签,方便消费者进行比对;统一公布医保部门咨询投诉电话。  集采药品按照中选价格或进货价格销售,参加“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的绝大多数药店集采药品

    标签:集采
    2021-11-03
  • 定点药店药价监控来了

      下月起,定点药店销售医保药品,价格必须在特定范围内(“红黄线”机制),并且受政府平台管控。  定点药店,实行价格“红黄线”监测预警机制  10月18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关于公布本市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操作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进一步做好本市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工作,该通知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执行。  通知显示,定点药店销售医保目录药品,须通过“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阳光平台)上传零售价格信息,并且可以在该平台内查询相关药品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议价、各定点药店销售药品零售价格等情况。  对于零售价格上传等事项,通知要求,定点药店要根据阳光平台推送信息及“红黄提示线”,结合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的相关约定,自主上传零售价格并填写价格生效日期。连锁定点药店由总部统一上传零售价格,单体药店由单体门店上传零售价格。  另外,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以下简称市药事所)通过阳光平台向定点药店推送药品基本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药事所结合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的相关约定,参考定点医疗机构采购同企业同品规或同通用名药品价格等信息,建立价格“红黄线”监测预警机制,药店药品“红黄提示线”信息,由阳光平台推送。  以下是该机制简要规则:  1.价格提醒(黄线)  价格高于黄线的,系统自动提醒。  黄线包括:①前次上传价格。②同通用名药品(原研药品或参比制剂除外)在定点医疗机构最高采购价按差价率折算后的零售价。  2.价格锁定(红线)  价格高于红线的,系统自动拦截。  红线包括:①该药品定点医疗机构最高采购价按差价率折算后的零售

    标签:药店
    2021-11-03
  • “国家集采药品专柜”现身药店!一批降价药来了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成为全国首个政府搭平台、促对接,实现集采药品进药店销售的地市。目前,淄博已有387家零售药店可购买到国家集采药品,不少药店已设置“国家集采药品专柜”。“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府‘搭平台、促对接、保供应、强监督’作用,着力加强中选厂家、商业配送公司、药店三方协调机制,让更多的药店加入集采药品销售中。”淄博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汉明说。  实行“四统一”  此前,国家集采前四批157个、山东省集采一批39个品种已落地淄博,与原采购价相比,中选药品分别降价54%,67.3%。  按照现行规定,药店进货时无法享受医院的集采价格,部分药品医院和药店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这导致了部分购买需求只能“回流”到医院,患者只能选择排队去医院门诊开具低价的国家集采药品。  为打通国谈药品入院“最后一公里”,淄博开展“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先期,淄博市医疗保障局多次召开相关负责人座谈会、供应协调会,强化与药店、中选生产企业、配送公司的衔接配合,确保药品按时足额供应。  对于部分品种的“短缺药”,也将严格执行登记制度,确保满足患者的实际购药需求。最终,淄博市167家药店报名自愿参与,范围覆盖各区县。一周后,参与的药店数量提升到了387家。  参与的零售药店按照“四统一”模式销售——统一参照中选价格或进货价格销售;统一在药店显著位置设置销售专柜;统一采取双标签公示药品价格,据了解,药品附有集采药品中选价格标签与销售价格标签,方便消费者进行比对;统一公布医保部门咨询投诉电话。  集采药品按照中选价格或进货价格销售,参加“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的绝大多数药店集采药品

    标签:集采
    2021-11-03
  • 长期处方管理规范发布!药店的机会来了

      医药网8月18日讯 4月1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时隔4个月,《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正式发布并施行。《规范》共有7章43条,主要明确了长期处方的适用对象、开具长期处方的医疗机构等实施主体以及开具的主要流程。  药店怎么管理?  >长期处方怎么开?  《规范》指出,鼓励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长期处方,不适宜在基层治疗的慢性病长期处方应当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互联网医院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应结合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具备的条件,符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互联网诊疗管理相关规定和本规范,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在支付环节,不对单张处方的数量、金额等作限制,参保人按规定享受待遇。  >长期处方最长开多久?  《规范》提出,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可以向符合条件的患者主动提出长期处方建议。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不得用于长期处方。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最长不超过12周。超过4周的,医师应严格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患者通过签字等方式确认。  原则上,首次长期处方应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具有与疾病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或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再次开具长期处方时,应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病相关专业医师,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开具。鼓励患者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家庭医生开具长期处方。边远地区或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  >零售药店怎么做?  《规范》明确,在长期处方调剂方面,医师开具长期处方后,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者社会零售药店进行调剂取药。药师对长期处方进行审核,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用

    2021-11-03
  • 药店第二次变革或来了

      医药网7月22日讯 药店行业情况怎么样?根据IQVIA艾昆纬今年一季度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国药店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了1.4%,也就是说销售额的蛋糕在缩小;但根据国家药监局最新数据显示呢,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了7100家药店。  一边数据显示行业蛋糕越来越小药店日趋艰难,一边有人看好这个行业涌进来争抢蛋糕。  那药店行业到底是好是坏呢?你从不同的面分析会得到不同答案,行业现状简直成了薛定谔的猫,你说它好就好,反之亦然。  如果非让笔者解释下这种诡异现象,那就是大概药店行业又到了二次转型变革的时候了。  1、 头部连锁,规模向左,创新向右?  如果盯着今年上半年的行业新闻,你会发现头部连锁们已按捺不住扩张的欲望,粗暴型的攻城掠地如火如荼。  老百姓频频并购还觉得不过瘾,加盟模式也开始加速前进。据老百姓今年一季度季报显示,直营加盟两项门店加起来已经到了7268家。如果算上老百姓最近在江苏并购的三家连锁,万家门店指日可待了。  当然争取万家门店赛道的选手异常拥挤。不管是早早就定下基调的国大药房,或出生就闪耀的高济医疗,还是直营加盟的大参林,湖南上市双雄之一的益丰,或是西南王一心堂,哪一个不是摩拳擦掌。中国药店规模一哥的牛耳,哥几个谁不是磨刀霍霍。  头部连锁们除规模竞争以外,还有互联网巨头入局带来的焦虑。这种焦虑带来了压力也带来创新。笔者曾说过,中国药店行业的创新集中在大型连锁,因为大连锁能承担各种试错的成本和压力。  无论是一心堂开药妆店,还是国大开奶茶店,都是在内外压力竞争下的一种探索性创新,这种探索的核心是,论卖药我可以复制黏贴做到万家门店,创新要是成功则带来一片新蓝海。  2、 区域巨头,上市向左,规模向右? 

    标签:药店
    2021-11-03
  • 医院认证药店来了,院外药房怎么办?

      医药网6月28日讯 近期,各地不断传出“取消院内药房”“解散院内药房”“严房托管”的声音。随着部分医院解散院内的自费药房,院外零售市场热潮又起。  远程问诊持续升温  关于处方外流,争论颇大,但不少试运营版本广为流传。由于各地情况差异,通用规则很难一致。目前最普遍认同的是,以医疗机构(医院)处方通过第三方专业平台导入外部社会化药房以及互联网药房,诸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等均按此方式完成处方流转。  这种方式类似于河南医药界人士曾提出的医院认证药店,以连锁医保药店为主,具备互联网交易资格证等条件,按照医院设定的规则遴选。医院定规则和监督管理以及专业指导服务,其实与院内药房大同小异,只是外部循环。   “医药分开”的标志之一是处方外流。事实上,处方外流很多地方都在开口子,但是除了白条,真正的处方没怎么外流。即使外流出来,医保报销又是一个问题。众多做药的企业,在院内没空间,院外又做不大,都在期待着处方外流早日放开,以找到院外市场的大代理商。  随着“互联网+医疗+医药”不断推进,互联网医院的热度持续升温。在我国,远程问诊处方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远程可以对接一些大型医院的名医,以最小成本获得名医服务而产生的药品处方。第二种是自带药品消费需求的购买者,出于合规的要求,不得不接通远程问诊,以获得在线处方进而购买处方药。这两种处方均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尤其以县乡级基层市场多见,远程问诊缺乏深度沟通,以常用普药为主,处方金额不高,毛利自然也低。  容纳多元消费需求  最多见的院外处方集中地主要是三种类型的院边零售店。一是以

    标签:药店
    2021-11-03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