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的前世今生
流感和新冠肺炎都属于“瘟疫”范畴。据记载,从西汉到清代的两千年中,至少发生了300多次大规模的瘟疫,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在与抗击疫病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连花清瘟是荟萃了两千年中医药抗疫的“三朝名方”,经过规范化现代研发流程,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核批准的专利中药,历经非典、流感、新冠三大疫情,对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30次列入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权威单位发布的专家共识或诊疗方案及指南,是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国家基药目录品种,连花清瘟治疗流感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花清瘟的前世——荟萃两千年中医药抗疫“三朝名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东汉末年瘟疫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场面相当悲惨。医圣张仲景把自己治疗瘟疫取得显著效果的认知和经方写成《伤寒论》,创制了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治疗瘟疫的名方。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治疗方药中都可以见到麻杏石甘汤,基本占到了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方药数量的一半,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90%以上的有效率也充分反映了麻杏石甘汤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大黄明代是灾荒瘟疫的多发期。“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甚至到了“丁尽绝,无人收殓”的地步。防治传染疾病的医之大家吴又可,创立了瘟疫防治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年,对后世瘟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出了治疗瘟疫用大黄驱邪外出,先证用药,截断病势,防止病情恶化的经验,在《温疫论》中提出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这里的“下”就是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