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谈“双通道”后国采大扩容,处方外流趋势几何?
医药网7月6日讯 6月28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公布第五批国采中选结果。此次国采中选品种共61个涉及148家企业,平均降价幅度为56%。据《央视新闻》报道,预计今年10月,患者就可用上降价药品。 本次国采的采购金额达到550亿元,创下国采以来的新高,国家带量采购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作为国谈“双通道”机制公布后的首次国采,这样的扩容速度不得不让人产生遐想:在国谈“双通道”机制全面推行、国采加速扩容的当下,未来处方外流有哪些趋势? 01、外流处方市场扩大 这是显而易见的。先看看五批国采规模的具体变化:第一批154亿元,第二批88亿元,第三批226亿元,第四批254亿元,第五批550亿元。这几个数字释放出至少两个信号:一是国采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临床用药份额进入国采范畴;二是相关部门对国采的成果比较满意,所以才会“踩油门”而不是“踩刹车”。 另一方面,环节利润被最大程度挤压后,国采产品从原来医疗机构的利润单元变成了成本单元。这种背景下,国采产品从医疗机构外流到零售终端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小。同时,国家医保谈判快速推进与医疗机构“进院难”之间产生客观上的矛盾,“双通道”机制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给了越来越多符合要求的零售企业成为定点零售机构、承接外流处方的机会。 随着国谈“双通道”机制全面推行,国采规模进一步扩容,两大因素叠加,“溢出”到零售终端的份额无疑也将进一步增加。 02、专业化程度提升 国家医保局出台的“双通道”机制政策解读中,对定点零售药店提出了信息化、药品管理、基金管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三方面不仅是对国谈“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