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二甲双胍
  •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和糖尿病双向恶化!糖友又多了一个新挑战

    最近,阳了的人又多起来了,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多。5月22日,钟南山院士在会议上介绍,根据大数据模型预测,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在4月中旬起峰,预计高峰可能发生在6月底,届时感染人数或将达到6500万/周。这一波疫情,有的人是初次感染,有的人却是“二阳”了。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二阳”已然成了一个分享热词。尽管世卫组织已经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但新冠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却并未完全消失。新发感染的风险依然存在,伴随感染而来的种种健康风险更是不容忽视。新冠病毒感染和糖尿病相互影响“糖友”要特别注意多项研究证明,新冠病毒感染和糖尿病之间,存在一种双向恶化的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多器官损伤乃至死亡;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也会影响血糖控制,引起低血糖,或诱发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增加糖尿病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一项发表在Diabetes Care的研究显示,与普通新冠患者相比,新冠合并糖尿患者表现出了更严重的临床征兆,进入ICU的比例也大大提升。[1]△参与调查的不同患者的治疗结果同时该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表现出了较高的死亡率。另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至少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更差,这导致糖尿病患者的住院率、院内致死率和院外致死率显著增加。[2]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新冠之后会承受比非糖尿病更高的“伤害值”,可以说,糖尿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者比没有糖尿病仅单纯新冠病毒感染者要凶险得多。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增加糖尿病风险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不仅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还有可能诱发健康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去年

    标签:二甲双胍
    2023-06-01
  • 避开十大控糖“雷区”,血糖维稳有保障

    这年头,“踩雷”这种事谁都无法避免,包括糖友。糖友踩雷,跟其他一些“踩雷”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一旦“入坑”,导致的血糖高高低低可不是闹着玩的。2022年,家庭医生联合三甲医院内分泌专家做了一系列糖尿病科普。值此岁末,我们筛选出了10个糖友极易做错、糖友家人关注度高的内容要点,对他们的“踩雷”行为进行逐一“排雷”,希望其他糖友看了之后能够避开。关于糖尿病的错误认识雷区10-1:年轻人不得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不需要服药过去观念糖尿病是老年病不假,但近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也不假。2020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显示,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39岁人群达6.3%,并且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有约20.2%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意味着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有研究指出,仅有13.9% 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2]。糖前期的人,可能觉得血糖值只是稍高一点,身体也无异常感觉,所以就放松血糖管理,这是极其错误的。糖前期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干预,在干预6个月后如果未能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内,则要启动药物干预[3]。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生糖尿病的风险,具有良好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4,12]。关于降血糖的错误认识雷区10-2:迷信降糖保健产品、仪器降糖轻信某些养生专家降糖招数、祖传秘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很迷信一些降糖保健产品,总幻想使用一些仪器就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还有人对网上一些冒充专家的“神医”以及所持有的“祖传秘方”深信不疑。想降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这是印在

    标签:二甲双胍
    2022-12-28
  • 吃二甲双胍的糖友,聚餐能喝酒吗?

    临近年底,一聚会、饭局、应酬正在袭来。聚会上,少不了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但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可真是犯难了:不喝吧,怕伤感情伤别人面子;喝吧,又怕影响血糖。他们就像饭局上的哈姆雷特,经常纠结于“喝还是不喝”这个问题。比如糖友李先生,面对朋友们的劝酒,一开始他虽然内心有挣扎,但最终还是抵住了“感情”和“面子”的“绑架”,把健康放第一。只是,人始终不是一座孤岛,在酒文化深厚的社会中,如果想要立足,就很难独善其身。面对客户的劝酒,李先生心里纠结万分,为了拿下合作,同时抱着“最近血糖挺好,喝一点没事”的想法,最后将酒一饮而尽。其实,生活中不乏李先生这样的糖友。对于酒精,他们一开始坚定拒绝,一切为了健康;但被劝着劝着,就妥协了,从一口、到一杯、再到一瓶……然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服用二甲双胍期间更不能酗酒!酒精会让血糖情况变得复杂,容易引发低血糖,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酒精是如何影响糖友血糖的?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被代谢为乙醛、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过程中,可以抑制体内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肝脏的“糖异生”与“糖原分解”。人在饥饿或空腹状态下,血糖的稳定主要依靠糖异生(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这两个途径。但在大量饮酒后,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受到抑制,当体内有限的肝糖原储备被完全耗尽后,就会造成低血糖的发生。【1】同时,酒精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2】,如果糖友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血糖已经降到标准值,此时喝酒,尤其是空腹大量喝酒,很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更值得警惕的是,酒精性低血糖的症状常

    标签:二甲双胍
    2022-11-18
  • 每天按时吃二甲双胍,为啥血糖仍然高?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终身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稳定[1]。 一些服药坏习惯,如少服、漏服、擅自停药等,都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而这一常识,即便是糖尿病的“门外汉”,也有所了解。 但有这么群人,明明是服用降糖药的“优等生”——每天掐着时间吃二甲双胍,从不随意停药、减药,但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而有这样困扰的糖友不在少数,在网上随手一搜,相关结果多达4200万条▽ 话说回来,难道是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不佳? 二甲双胍,降糖效果到底好不好? 有这样担心的“胍”友们,请把心放在肚子里。 二甲双胍作为一款经典老药,首次合成距今已有100年历史,临床应用也有65年,可以说是被研究和认识得非常透彻的降糖药物了,其疗效和安全性都称得上是久经考验[2]。 无论指南如何更新和变迁,二甲双胍一直是国内外权威糖尿病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若无禁忌证,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1]。 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为贯穿治疗糖尿病全程的一线用药[3]。 所以,“胍”友们不用担心入错了群,在降糖上,二甲双胍非常能“打”! 那么,为何有人天天吃二甲双胍,血糖还是降不下来呢? 天天吃二甲双胍,血糖还高?可能是这4个原因! 1.用药剂量不对 要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先看你正在服用的二甲双胍剂量是否已经加到了最佳剂量。 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是“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在最小的初始剂量(500mg/天)到最佳有效剂量(2000mg/天)这个范围内,它的降糖效果跟剂量的大小是成正相关的[2]。 因此,当二甲双胍最初的用量不能有

    标签:二甲双胍
    2022-10-28
  • 糖友假期出游,带哪种二甲双胍更合适?

    十一假期刚刚过去,糖友们是不是都返工啦?如果给你个机会,你更想:1、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2、继续为祖国母亲庆生说起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想必很多宅在家的糖友,很难不羡慕出去浪的吧?其实大可不必哦!要知道,出游的糖友们在旅途中,也有一兜子的心酸事让他们破大防呢!例如,普通人出游:吃喝玩乐嗨不停;糖友出游:这不能吃,那不能喝,还得护好双脚,药不能停。更麻烦的是,他们还可能会面临一些用药方面的糟心事,比如出去玩忘记带降糖药了,不慎把药弄丢了,玩得开心、舟车劳顿、三餐不定,忘吃漏吃降糖药,在野外景区购药不方便,因意外被滞留外地而药不够用等等。总之,糖友们出去游玩一趟也挺不容易的。那么,想要安然、愉快地度过这难得的假期,糖友们该怎么办?本文的学术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卫国红指出,对于病情稳定的糖友来说,只要在出行前做足准备、旅途中注意防护,糖友也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贴心建议一:出行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出行前,糖友要准备一个“专属医药包”,内含降糖药、胰岛素、血糖监测工具、应急食物等。1、降糖药凡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友,应随身携带正在使用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各大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首选用药[1-3],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1]。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4-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级推荐)[1]”。出行的糖友,可以一次性购入二甲双胍原研药普通片(大包装)。它一盒有60粒,以二甲双胍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1]来计

    标签:二甲双胍
    2022-10-14
  • 担心胃肠反应,可以不吃二甲双胍吗?

    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我国中招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全球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我国就独占了1.41亿,占比约26%,是世界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国家[1]。2020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最新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并且18~29岁的年轻人中,有约20.2%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2]。这意味着,才20来岁的年轻人,5个人中就有一个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了。以上数据无一不在警醒着我们: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并且其低龄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常见,亟待年轻人引以为重!一、糖尿病为何年轻化? 近年来,我国年轻人糖尿病的案例屡见不鲜,就拿发生在最近的一个案例来说——浙江一名22岁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突然感觉右眼一片黑,去医院检查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时引起不少网友的唏嘘。有不少年轻人可能会纳闷:我明明才过完青年节,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种老年病? 排除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归根到底,和他们日常的生活作息习惯有很大的关系——1、吃得多,动得少 很多年轻人通常自律性比较差,一言不合就大吃大喝。然而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1]。2、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 如今,年轻一代面对的压力多种多样。然而长期的情志失调往往是临床糖尿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2]。当他们长期面对压力时,精神过度紧张,会促使体内儿茶酚胺、胰高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对抗

    标签:二甲双胍
    2022-05-27
  • 三高糖友注意:服用二甲双胍有学问

    说到糖尿病的危害,很多糖友可能担心血糖控制不好会伤肾(出现蛋白尿甚至肾衰),或者伤眼(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但对于真正威胁到糖友们生命的最大“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却往往觉得还很遥远,暂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事实却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血糖正常的人群增加2~4倍【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更要注意是,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三者的协同作用下,使糖尿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目前正值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早晚温差也比较大。温度变化会对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血压出现较大的波动,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或者心梗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因此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友们来说,每年的季节更替,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一道“槛”。所以三高糖友们在降糖治疗过程中,既要积极筛查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还应该优先选择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在“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中指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 HbA 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 获益证据的 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或 SGLT2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抑制剂)。(A)”【1】。可能有糖友会问:为什么要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GLP⁃1RA或SGLT2i呢?单用GLP⁃1RA或SGLT2i不可以吗?《指南》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首先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和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

    标签:二甲双胍
    2022-04-06
  • 用了保健品,就可以不吃二甲双胍?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被“揪出”。其实,不仅市场上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活中也常常充斥着一些虚假的健康传言。就说糖尿病吧,“群众基础”可谓相当高: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版世界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超1.4亿,居世界之首[1]。都说人多口杂,在降糖上就容易“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出现各种传言;而糖友们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今天,咱们采访了一位“资深”糖友刘阿姨,听听她在服用降糖药“二甲双胍”上的困惑▽记者:市面上有一些保健品或产品,说是能治疗、甚至根治糖尿病,你买过吗?刘阿姨:前几年吧,我朋友说有一种理疗床可以降血糖,躺上去,睡着睡着血糖就降下来了,很多人都说很好,有的人还把糖尿病治好了,我就买了。记者:花了多少钱买的?刘阿姨:当时花了两万多。记者:你用了感觉如何?刘阿姨:一开始的时候挺不错的,但是用了1个月之后,不但血糖没降下来反而涨高了,真的气死人,又白花钱了!记者:有没有人跟你说过这可能是骗局?刘阿姨:有啊,我家人都叫我别买,但身边朋友个个都买了,我就别落下了,再加上我治病心切,身边那些人说这东西能治好糖尿病,你不心动吗?记者:买了床之后有继续吃药吗?刘阿姨:他们说不用吃药,我就没吃,感觉身体挺好的。后来血糖越来越高了,没办法又继续吃了。记者:感觉你是不是不太愿意吃药?刘阿姨:那肯定啊,天天吃药多麻烦啊,人家都说了“是药三分毒”,长期吃药不是伤肝就是伤肾。唉,假冒伪劣产品伤钱包,不实的健康传言可是会毁健康!今天借着“3.15”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盘点那些广为流传的降糖传言,到底

    标签:格华止
    2022-03-28
  • 专家权威解读:二甲双胍二联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选择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时,一定要考虑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 2021年11月0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徐春教授在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第六期课上指出,降糖药物的选择,要特别关注心血管安全性和心血管获益。 降糖同时减少心血管事件,才能改善预后 徐春教授在主题为《二甲双胍二联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选择》课程中强调,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高血糖导致的并发症。然而降糖药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控制高血糖、降低慢性并发症风险,但选用不当或使用不规范也易出现低血糖、水钠潴留、体重增加等副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或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也显示,严格控制血糖对减少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近年来,学界对于糖尿病治疗理念逐步从“单纯控制血糖”向“降糖同时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改善预后”转变。“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一定要考虑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徐春教授指出,临床上判断降糖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指标有两个,第一是不容易出现低血糖,第二是不会导致体重增加。 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二联口服降糖药物合理选择 徐春教授介绍,二甲双胍等部分西药在单独应用降糖时,很少出现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具有心血管获益。国内外相关指南均指出,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一线治疗。二甲双胍降糖作用良好,使用安全,价格经济。但是,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部分患者会逐渐对其产生耐药性。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使用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对于何时启

    标签:津力达颗粒
    2021-11-1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