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世卫组织希望通过世界糖尿病日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糖尿病且2型糖尿病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也许很多人对糖尿病了解的并不多,下面我们通过观察糖友的一天,来了解一下糖尿病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6-7点:正常人本该是活力满满拥抱太阳,开启全新的一天。但是对于糖友来说,尤其是老年糖友,翻身起床动作尽量慢一些,以免因动作过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晕厥乃至摔伤骨折。
起床后,糖友要专门为自己准备一份特殊的“早点”,一针胰岛素,一颗二甲双胍。维持正常的血糖指标,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之后可以进食鸡蛋、牛奶、豆浆、麦片等食物。对于油条、鸡蛋灌饼这一类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尽量少吃,以免影响内分泌,降低胰岛功能。
划重点:要控制血糖,在进食过程中就要细嚼慢咽,放慢吃饭的速度。
9-10点:吃完饭最好测一次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左右。可以在家里准备一支血糖仪,测之前搓搓手促进血液循环,扎针后取第一滴血检测。
糖尿病患者测血糖,可以分为空腹血糖(空腹8小时以上,早上起床测)、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测)和睡眠血糖(睡前测)。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参考范围。
上午准备出门的时候可以在包里带上一些零食,以防出门活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定要引起重视。另外,尽量不要在寒流、雾霾等极端气候条件下从事户外运动,外出活动时最好结伴而行,以便于相互照护。
12-1点:准备吃中饭,餐前同样打一针胰岛素或,控糖药物。饭菜以荤素搭配、低糖清淡为佳。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及煎炸食物,戒烟忌酒。饭后可以走动走动、散散步,帮助消化。
14-16点之间可以进行一次加餐,宜选择苏打饼干、面包片或含糖量较低的水果。
18-19点,准备晚餐,餐前一针胰岛素或其他控糖药物。晚上很多人习惯喝粥,对于糖友来说,白粥并不是很好的选择。煮粥时会加入很多水,煮的时间也比较长,大米的淀粉会溶解的比较彻底,喝完粥后会让血糖上升的很快。而且,喝粥相对其他食物来说,进食速度很快,一口下去就能喝掉很多,过快的进食速度也会导致血糖急速上升。
中国人习惯晚餐“喝一点”,对于糖友来说这是大忌,喝酒会加速慢性疾病的发展,除了降低胰岛功能,还会加速血管病变,甚至影响血压。
8-9点:晚间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高血糖,影响末梢循环,经常会感觉受凉脚凉,尤其在冬天,会更干感觉冷。建议糖友坚持每日用温水(40度左右)洗脚,然后用干毛巾擦干脚部,定期做做足部按摩。促进脚部血液循环。
同时由于末梢循环障碍,糖友对温度感知不明显,常常会因为使用过热的水洗脚发生烫伤,而糖友伤口恢复很慢,许多糖足就是从一个小小的烫伤水疱发展而来的。因此泡脚时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测水温。
同时注意定期修剪趾甲,不要剪的太短,平常穿的鞋袜要透气、合脚、光整,以免挫伤脚部,难以愈合。
10点睡前加餐,为了防止夜间低血糖,应当常规睡前加餐。例如可在睡前水煮鸡蛋。
对于糖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血糖平稳,除了每天要按时服药打针之外,平常的生活起居也要保持相对规律,三餐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不受外伤。
目前糖尿病不能治愈,只能通过规律的生活,严格要求自己戒掉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多了解一点糖尿病,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工作。
标签:
冬至,这个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到来,拉响了心血管健康的警报。随着气温的骤降,心梗,这一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发病率也在悄然攀升。诱发
“一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我国华北地区,这样的“九九歌”广泛流传。“数九”是指从冬至节气算起,每九天算一“九”,
随着冬至的悄然而至,冬夜的寒冷与漫长携手而来,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这不仅打断了宝贵的睡眠时间,更在寒冷的冬夜里增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