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0天的三伏天在即,莫要错过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阴气为阳气所压制称为“伏”,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称“三伏”。今年的三伏天从本月的16日开始,到次月的24日止,共计40天之久。彼时尽管三伏天未到,但全国多地已提前开启了“蒸烤”模式,目前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突破40℃,让人不得不感叹,这还没到三伏天就已经这么热了,入伏后的日子如果不是在燥热中憋闷,就是在酷暑中窒息。说到三伏天,离不开另一个词,那就是“冬病夏治”。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其以《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理论为基础,也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充分体现。冬病夏治简单理解就是,利用夏季,太阳升腾,阳气旺盛,人体阳气达到高峰的特点,尤其是三伏时节,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此时通过对人群体质进行辨证施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减缓乃至控制一些冬天的宿疾。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冬病夏治的显著优势是“治本”。对于冬病患者来讲,若人体阳气不足,也就是若本身体质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两寒夹击之下,解冻便很困难,所以入冬就很容易发病。盛夏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人体气血相对流畅、汗毛孔开放,此时患者体内的积寒容易积聚在后背膀胱经、关节等部位,此时是驱散体内风、寒、湿、邪的最佳时间,更容易将病症赶出来。 什么人适合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更适用于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人群,比如冬季容易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体质虚弱者。 适应症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