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糖尿病日| 认识糖尿病,不做小“糖”人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也因此,不少人出现糖尿病的困扰。糖尿病也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都说糖尿病是无声的杀手,最初血糖升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程延长会对机体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可危及生命。我们如果控制不好“血糖”,除了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等,严重可能还面临截肢、失明等危险。世界卫生组织有说过:90%的糖尿病可以预防的。今天,借助“世界糖尿病日”,小言跟大家聊聊如何摆脱甜蜜负担的那些事儿! 哪些人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妊娠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当空腹血糖值≥5.6mmol/L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哪些情况最容易引发糖尿病?因为糖尿病中有个“糖”字,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其实并不准确,我们平常少吃糖或不吃糖不一定能避免糖尿病。糖尿病主要还是跟以下因素有关:1、吃得太好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大鱼大肉、煎炸熏烤一样都不少。虽然吃得好,但是不代表吃得健康。同时,现在的人们都吃得太精细,总选择精米细面也不好。因为精米细面在谷物加工过程中,流失了大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并使得粮食的升糖速度大大加快。因此,我们平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粗粮,作为我们的主食!2、久坐不运动糖尿病与运动量和久坐时间脱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运动量很小,又吃得很多,就会转化成脂肪和糖原存在体内,让人变胖,从而更容易有糖尿病。我们都知道现代人都有“懒癌”,白天总想窝在床上、沙

    标签:
    2022-11-14
  • 【小知识】“秋燥”来袭,该如何缓解?

    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冬季节,天气越来越干燥。由于缺少水分滋润,大家是不是经常会感觉口干舌燥的,连鼻子和皮肤都觉得干干的?很多人觉得这种时候只要多喝点水,或者涂点润肤乳就能缓解“秋燥”了,可是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哦!常说“秋燥”,是因为秋季以干燥为其主要气候特点。“秋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尚热,有夏热余气之时,后者见于深秋已凉,有近冬寒气之时。燥为干涩之病邪,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而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人,必从口鼻而入,因此最易伤肺,导致肺津耗伤。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甚则痰中带血。 喝水能缓解 “秋燥”吗?适当地增加饮水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适温、适量,以温白开水为宜,过凉或过热都不适合。此外,多久喝一次水,每次喝多少,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出汗量、运动量等很多情况来定,不能机械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喝“八杯水”,特别是脾胃虚弱的朋友,饮水更要以少量、多次为宜。 滋阴润燥能吃些啥?想要缓解“秋燥”,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吃些百合、银耳、枸杞、雪梨、蜂蜜等滋阴润燥清肺之品来缓解“秋燥”。

    标签:
    2022-10-18
  • 发现息肉,离癌有多远?

    现在已经到了10月中下旬了,转眼这一年就要过去了。今年大家都有做体检吗?小言上周刚刚做完,竟然发现了胆囊息肉。是不是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时会看到“息肉”两个字?肠道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乍一看,难免紧张害怕,那这“息肉”到底是什么?体检查出息肉一定需要治疗吗?会不会发生癌变?是不是一定要动手术?今天,小言来给大家一下关于各种息肉的庐山真面目 肠道息肉:越早切除越好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肉和腺瘤肉两类。非腺瘤肉如炎症肉、增生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即便是良性腺瘤,恶变的概率也很高。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所以一旦发现肠息肉,一般来说建议大家要及时切除,但具体情况还是要遵医嘱。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切除了肠道息肉,但它容易复发!!还是要做好复查哦~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胃息肉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多是由胃黏膜异常增生而来,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息肉可以分为较为常见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医生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也要及时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的进行切除。 胆囊息肉:看具体情况再议胆囊息肉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肉疙瘩”,包括肿瘤肉和非肿瘤肉。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以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

    标签:
    2022-10-17
  • 【小知识】什么痛用什么药,阿显告诉你……

    生活中,如果出现了疼痛,很多人会选择吃止痛药,但由不少人把镇痛药当作万用药,无论头痛、牙痛、腹痛还是胃痛,都用同一种镇痛药。这样是不对的。阿显给大家大概整理了一份止痛药的选择指南,快来看看…… 创伤、扭伤、腰部、肩部外伤头痛、痛经、关节痛、肌肉痛外伤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炎症引起的,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如阿司匹林片、布洛芬、吲哚美芬、吡罗昔康等。 风湿痛首选阿司匹林,可使炎症消退,疼痛减轻,应用剂比一般解热镇痛剂量高1~2倍,接近轻度中毒水平,使用时要检测血药浓度,注意用药安全。阿司匹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如不耐受可换用其他药物。感冒发热、关节痛、头痛、神经痛和肌肉痛, 特别是儿童因为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头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对阿司匹林过敏、消化性溃疡病、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患者,也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是患者无需抗炎治疗时,治疗轻、中毒疼痛的重要止痛药之一,胃肠道反应不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要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胃肠和其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如: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胆绞痛、胃肠道、泌尿道绞痛可选阿托品、山莨菪碱、颠茄片等。内脏绞痛可与哌替啶合用。此类胆碱能受体阻断药,青光眼、幽门梗阻和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哌替啶为类强效镇痛药,有一定的成瘾性,是特殊管理的药品。室上性心动过速、颅脑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严重肺功能不全禁用。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不全者慎用。 牙痛如果是由牙周炎、牙髓炎、根尖周炎引起的,可服用布洛芬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止痛、甲硝唑杀菌。特别提醒:朋友们如果身体有不舒服,各种疼痛。还是要找专业的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标签:
    2022-10-17
  • 这几个饭后的小习惯究竟能不能做?

    人们都说饭后有些事不能做,否则伤身。什么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这些话是不是经常出现在耳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小言今天整理了一些关于饭后的一些说法给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饭后的小习惯究竟能不能做? 饭后是否能散步饭后散步既不会使胃肠血液供应不足,也不会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是血糖高和想减肥的朋友,更应该在饭后散散步,因为能够帮助将餐后升上来的血糖给降下去,比起饭后马上就坐下休息,要健康得多。 饭后是否能睡觉比如说吃了午饭后到底能不能午睡?“吃饱就睡、睡了再吃,”听起来是很懒的生活方式,但其实和长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饭后对不少朋友来说,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倒不是因为血液都跑到胃肠里面去导致大脑缺氧,而多半是受到血糖波动和激素的影响。我们困就应当睡,而不要硬抗。所以睡午觉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吃饱了以后睡一会对我们的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 饭后是否可以喝茶茶的成分会使得一些蛋白质凝固,可能会影响到人对蛋白质的吸收,但事实上凡事都有一个定量的问题,只要不是大量地喝浓茶,一般来说也不会冲淡胃液,所以饭后稍微喝一点茶,是没有问题的。 饭后多久可以运动饭后如果立即运动的话确实会对呼吸和胃肠蠕动有影响,特别是剧烈运动,而且运动后,很快就会觉得胃里不舒服.但是饭后半小时内,做一些轻微的活动,比如说擦擦桌子、刷刷碗、扫扫地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想进行快走或慢跑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建议要等到饭后一个小时以后再进行,如果是长跑等更加剧烈的运动,要等到饭后两个小时左右再进行。

    标签:
    2022-10-11
  • 最强国庆出行攻略,快来看看你的目的地有哪些最新政策!

    明天就是十一国庆假期了,要放假了!!过节回家看望家里人的,趁着长假出门旅游的,随着人员流动性的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大家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为保障国庆假期人民的群众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确保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假期。多地疾控部门也发布出行提示。小言吐血整理的这份国庆出行指南请收好!快来看看你的目的地都有哪些出行要求!安徽倡导广大群众国庆假期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地市出行 避免人群大范围 ,流动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安全有序出行旅客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推广“落地检”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跨省流动人员抵达目的地后,积极配合当地完成“落地检”。1. 科学测算流动人员数量和到达时间等。2. 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旅客服务区等地设置足够的核酸采样点。3. 配备充足的采检人员,方便跨省流动人员抵达后第一时间开展检测。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核酸检测,并将核酸检测结果纳入健康码,方便群众查询检测结果。重点场所和机构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 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查验健康码+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2. 从外省份返回的建筑工地人员→查验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办培训、会展、文艺演出等大型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落实防控措施,参加活动人员需扫码登记、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提倡群众从简举办婚丧嫁娶,尽量减少人员数量。国庆假期及前后防控措施执行时间2022年9月10日~10月31日。如需进一步了解防控政策措

    标签:
    2022-09-29
  • 秋分时节,这些养生小常识该用上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在秋分到来的这一天开始,也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秋季。对于秋天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凉爽、干燥,所以爱养生的人们注意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忽视的几个养生小常识,一起来看看吧。关于气温秋分之后,气温骤降,早晚能明显感觉到冷飕飕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注意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另外,尤其是小孩、老人,因为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更要做好御寒工作。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百合、银耳、白果、杏仁等,以滋阴润肺,提高身体免疫力。关于饮食秋分之后,天气越来越干燥,对于不爱喝水、爱吃辣等人群来说就很容易口干舌燥、咽干、皮肤干燥。所以进入秋季,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滋阴润肺、养阴生津。这在饮食方面就能够很好的达到效果,比如多吃一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就不错。另外也要注意多喝水,每天的饮水量最好能够达到2000毫升左右,这样才能够保证身体所需。除此之外,也可以多吃一些应季的水果,比如柑橘,山楂、苹果、梨、葡萄、柚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关于运动很多人对于养生了解的非常少,以为饮食是养生的关键,这是大错特错,其实最好的养生还是“外防内调”。内调大家都知道,就是饮食调理,而这个外防呢,其实就是运动、锻炼增强抵抗力。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而最好的运动方式,大家可以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瑜伽、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养生其实不分四季都需要大家做好,但是不同季节的养生方向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养生,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让人们更舒服更愉悦的生活。

    标签:
    2022-09-22
  • 出伏养生小知识,让你秋冬过的更舒适

    出伏节气已到,就意味着夏季离我们而去,正式进入秋冬了。告别了夏日炎炎,享受的同时,这些养生小常识也要注意哦,可以让你度过一个舒适的秋冬~~养生小知识,科普时间到!1、出伏要养阴,多喝水是关键:进入秋季,气温开始下降,天气也越来越干燥。这个时候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就高达600毫升以上,所以一定要注重补水。平时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到了秋冬季节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所以多喝水是秋冬季养生的关键,不仅能够对达到身体所需,还能美容,让肌肤喝饱水,才能细腻、水润。2、增减衣物要及时:出伏后,气温开始下降,但是也仅限早晚气温比较低。平时中午和下午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注意适当添加或减少衣物了,避免一会冷了一会热了,给身体带来不适。3、养生小食为您送达:出伏后因为比较干燥,人的肺气相对旺盛,所以到了秋冬季后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会更好。比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现在的人们都比较重视养生,其实养生的小知识就是日常的一些小事儿,只要我们多加注意,就能够度过一个轻松、舒适的秋冬季啦!

    标签:
    2022-08-25
  • 一份出伏养生小指南,注意查收呐

    从今天开始,漫长的三伏天正式走到了尽头。就连持续高温的川渝地区也将迎来新一轮降雨,南方各地终于也可以逐步退出高温行列。出伏后,逐渐开始有了秋的气息,秋天的味道也逐渐变浓,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温差开始增大、昼暖夜凉,而这正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时期。所以在这个秋日,养生依然很重要,下面来分享一份出伏养生小指南,以助大家安度“多事之秋”。 防秋乏,睡眠宜早出伏以后,人体内的阳气逐渐收敛,出汗量减少,机体正是重新休整的阶段,因此很容易产生莫名的疲惫感,容易疲乏,那么这就是 “秋乏”了。这时有一习惯就要改善了,那就是夏季晚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早睡早起,午间也可以适当的睡一段时间,大概20分钟左右即可。这可有效补充精力。 防秋燥,饮食要润出伏之后,天气转凉,气温下降,这时也将真正的从夏季转入秋季,降雨量也开始减少,我们可明显的感觉到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就要注意秋燥了。秋燥易入肺,所以要注意补充人体津液,润肺去燥。秋日里注意养阴、清热、润燥。日常可多吃些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蘑菇、苹果,蜂蜜等,这些种食物这类食物可有效润肺清热、滋阴去燥。除此之外,初伏还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防秋燥,补身体。 出伏吃两样1、莲藕,夏末初秋正是鲜藕上市的季节。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出伏时期最适合吃莲藕,它能生津润燥、健脾养胃。并且《食疗本草》还记载莲藕可养血、补气、养神,补益。生活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莲藕排骨汤了。莲藕里面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食用后可提高身体免疫力,有着补益气血作用。对老年人来说,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2、鸭肉,民间常说“秋初吃鸭,无病回家”。一些地区在出伏节气时都会有

    标签:
    2022-08-25
  • 末伏来,秋凉渐至,哪些事是你没注意到的呢?

    从这周开始,我们就已经步入了三伏天当中的最后一伏,由夏入秋,天气也渐渐的由热渐冷。在这10天当中可明显感受到阴阳变化,因此我们的身体也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因为此时稍有不当,那么就很可能导致疾病缠身。所以末伏期间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末伏期间,护好心脏很重要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步入秋季,不过还仍处于三伏天当中,一些地区也持续高温。因此天气炎热时,人们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得焦虑、烦躁。而情绪变化会影响血气运行,一些中老年人也容易因为心情不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因此末伏期间护好心脏很必须。规律生活,日常饮食要规律,并且最好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可以多吃些健康绿色的蔬菜,同时也要保证豆类、谷物等的摄入。睡眠充足,秋季人也比较容易困倦、乏力,因此午睡一会儿可以有效补充精力,大概20分钟左右就可以。 调理脾胃,也防秋燥俗话说“末伏是养脾胃的好时期”,在经过炎热的初伏、中伏之后,人体脾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末伏的时候,最好将脾胃调理好,这样才能在秋冬季节少生病。健脾祛寒湿,在末伏期间,生冷寒凉的食物也要少吃,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末伏期间天气虽然还是有些炎热的,但是最好少食冷饮、凉菜等。防秋燥,末伏期间应少吃辛味食物,防止肺气旺盛,引发秋燥。宜多喝蜂蜜、粥、豆浆,多吃些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的人食用。末伏虽至,天气变得凉爽起来,这时昼夜温差也会变大,每当季节变化时,也是众多疾病易发时期,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养生工作。

    标签:
    2022-08-18
  • 七夕不止有浪漫和鲜花,这些七夕习俗你知道多少?

    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等等,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人们都会在这天互相表达对彼此的爱意,也寄托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关七夕的传说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仍得到大家的广为传颂。传说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手艺极巧,能织出层层迭迭的云霞,虽在天宫享尽荣华富贵,但不甘枯燥乏味的生活,于是偷偷跑下凡间,结识了牛郎。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但此事很快就被王母娘娘知晓,王母娘娘勃然大怒,织女被捉回天庭,责令两人只能在七月初七在银河遥遥相望互诉爱意。而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到七月初七,就会有千万只喜鹊飞来用自己的身体筑成鹊桥,女郎织女得以在鹊桥上短暂相会,互相倾诉对彼此无尽的思念。 七夕习俗——穿针乞巧这个传说其实也涵盖了乞巧这一习俗的由来。乞巧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之意,为了能使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在这一天姑娘们会陈瓜果于庭中,手执五彩丝线对月穿针,为了表现出一双巧手,穿的是五孔针、七孔针或是九孔针,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七夕习俗——食巧果食巧果也是七夕这天的习俗之一,巧果即是用面粉条做成的花式油炸食品,姑娘们会用一双巧手捏出各种各样形状的巧果,款式极多,“七曲八弯”的形容就出自于此。在这天的晚上,人们在欣赏银河繁星点点的同时,会把巧果端到桌前,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共享巧果与时令瓜果。通过吃巧果的方式,不仅寓有祈求心灵手巧之意,也寓意这长长的爱情。 七夕习俗——拜魁星七夕女子乞巧,男子则是拜魁星,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之所以要拜魁星,就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想要通过读取功名改写命运的文人墨士在这一天通过拜魁星祈求

    标签:
    2022-08-04
  • 首页
  • 上一页
  • 3
  • 4
  • 5
  • 6
  • 7
  • 8
推荐文章
栏目文章